免费课程

成考客服

意向调研

咨询

题库

当前页面: 首页 > 备考资料 > 高升专试题 > 成人高考2013年高起点《语文》文言文虚词“于”用法

成人高考2013年高起点《语文》文言文虚词“于”用法

导读:"于"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。一般可译为"对于":1、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(《师说》译为"对于");2、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译为"对于")。

                成人高考文言文虚词"与"解析
因语境不同,"于"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。
一、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,可不译。例如:
 1、非常之谋难于猝发……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2、至于今,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。(同上)


二、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
 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,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,所以,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。其实,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。例如:
  1、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(《刻舟求剑》"于水"作补语)
  2、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"于河东"作补语)


三、复音虚词"于是",用法与现代汉语的"于是"不完全相同。
 (一)放在句子开头,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,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。现代汉语也这样用。例如:
  1、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缻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2、吴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)
 (二)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,"于是"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。可根据"于"的不同用法,分别相当于"在这""从这"等。例如:
  1、遂墨以葬文公。晋于是始墨。"(《崤之战》译为"从这时"作状语)
  2、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。(《捕蛇者说》)译为"在这职业上"作补语)


四、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
 (一)、在文言里,"于"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,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。这也是"于"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。
  1、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、时间,可译为"在""到""从"等。例如:
  (1)能谤讥于市朝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译为"在")
  (2)皆朝于齐。(同上,译为"到")
  (3)虎兕出于柙。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译为"从")
  2、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。译为"向""对""跟""与"等。例如:
  (1)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。(《赤壁之战》译为"向")
  (2)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译为"对")
  (3)故燕王欲结于君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译为"跟")
  3、引进比较对象。译为"比"。这种情况中,"于"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。例如:
  (1)皆以美于徐公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译为"比")
  (2)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(《劝学》译为"比")
  4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表被动。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,译为"被"。例如:
  (1)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译为"被")
  (2)或脱身以逃,不能容于远近。(《五人墓碑记》译为"被")
   有时,它还与"见""受"合在一起表被动,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。例如:
  (1)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(《秋水》"见…于…"译为"被")
  (2)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。(《赤壁之战》"受…于…"译为"被")
  (二)、"于"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。一般可译为"对于"。
  1、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(《师说》译为"对于")
  2、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译为"对于")

1、您目前的学历层次:

小学及一下

初中

高中

中专

大专

2、你接受的拿证时长:

1年以内越快越好

1年到2年

2年到3年

3年及以上

3、你为什么提升学历:

找工作

考公务员

办工作居住证

考证书评职称

4、您更偏向于哪种取证方式:

全程无忧

在家自学

学校听课

辅导教学

其他

*您的姓名:

*手机号码:

0

2022

报考时间:2022年09月11日 — — 09月17日

考试时间:2022年10月23日 — — 10月24日